App 是最前端的媒體

2025-05-06

現在不管是書還是影視遊戲之類的都是這樣,都需要一個 app 去裝載它們。我說錯了,‌電腦,或者說一般性運算裝置,才是最前端的媒體。現在連汽車都變成電腦。這是由 iOS 所掀起的革命,某種程度來說是 iOS 與 multi-touch screen 共同將自己 inject 到內容消費鏈裡面。音樂本來是透過實體媒體與播放裝置來消費,就算 MP3 播放器也還是有一個實體裝置在播放,只是其儲存媒體「整合」到裡面而已。也就是說,人們接觸到的是針對媒體所設計的裝置。換句話說,「媒體即裝置」。

一般性運算裝置是針對那些「特化裝置」所進行的抽象。它將它們「一般化(generalize)」:

特化裝置 => 一般性運算裝置 + app

這其實是之前的電腦就有的東西,Microsoft Office 套裝就是這樣的 app。同時,web app is also a thing:

電腦 + app => 電腦 + 瀏覽器 + web app

而瀏覽器也是一種一般化。但老實說,人們最喜歡的體驗還是 native app 吧。這主要是開發成本與部署成本的問題。我們往回推的話,特化裝置的體驗應該是更高於 native app 的。比如說電子書閱讀器高於電子書 app、單眼相機高於相機 app 等等。這除了開發成本與部署成本之外,更有攜帶性的問題。或者說,是消費端的物理空間成本。一般性運算裝置所佔據的物理空間非常小,可以說是某種四次元口袋,所以消費取向的相機與 MP3 播放器市場很快就被手機所取代。甚至筆記本也是。書籍、遊戲、影片都是。電子書閱讀器與遊戲掌機等特化型裝置也是要靠微型化的 form factor 才得以重新佔據一部份的消費市場。而且它們也同時都具備連網功能。

以電子書而言,封閉式電子書是很棒的特化裝置範例:它沒有 app 的概念,或者說它本身就是一個 app,可以說是「實體化的電子書 app」。也就是說,現在的特化裝置可以想成是從 app 逆向發展出來的東西:

一般性運算裝置 + app => 實體化 app 的特化裝置

這跟以往的特化裝置不同,最大的特點就是它要跟 app 競爭,所以在 form factor連網能力、以及儲存空間都不能輸對應的一般性運算裝置與 app 組合。甚至有的時候,它也必須跟一般性運算裝置進行合作。

這邊有個問題是,multi-touch screen 其實是很棒的硬體,再加上 Apple Pencil 等周邊,還有強大的運算能力,使得許多領域的特化裝置就算不顧慮成本,也不一定能真的提供更好的使用者體驗。當然,「不會被干擾」算是一個很大的賣點。Supernote 也是一個很棒的例子,它基本上就是要做一個 eink 且離線版的手寫 app。

iPad 倒是可以利用 guided access 來讓自己更像是一個特化裝置。

仔細想想,HomePod 就是一個 Apple Music 的特化裝置吧。

內容媒體 app

總之,過往的媒體也經歷過這樣的典範轉移:報紙變成社群媒體,書變成電子書服務,CD 變成串流,電視變成影音串流。共通點:都需要連網,且都是雲端串流化,甚至都有訂閱制的趨勢。但總而言之就是,它們都變成了需要一個 app 才能消費的東西。因為以往的特化裝置是不用連網也可以使用的,除了廣播與電視頻道之外(而他們也可以很輕鬆的錄到離線媒體裡面)。總而言之,實體裝置被 app 所取代了

再來就是內容載體的雲端化。以書籍而言,裝置即載體,頂多把裝幀當成是裝置而內頁是載體。現在裝幀與書櫃一起變成了 app,內頁也被數位化,而如果電子書不能再下載成檔案的話,那內頁就會被雲端化。

這樣的情況是什麼意味?整個內容方式變成這樣:

紙本書 = 裝幀 + 內頁 => 一般性運算裝置 + app + 電子書

可以看到,出版社所能掌握的東西變少了。某種程度而言,app 廠商也還是需要配合一般性運算裝置,所以他們變成這樣做:

一般性運算裝置 + app + 電子書 => 電子書閱讀器 + 電子書

換個方向想,其實這跟 MP3 播放器等實體媒體並沒有差太多,就是數位化而已。電子書也是有個開放的、不需授權的格式(EPUB)可用,且電子書閱讀器大多都支援。只是最近 Amazon 開始禁止下載電子書檔案,將典範轉移成這樣:

電子書閱讀器 + 電子書 => 電子書閱讀器 + 電子書串流

或者根本是變成 app + 電子書串流。而電子書根本連 CD 或 DVD 這樣的實體媒體都沒出現過(因為有紙本書了),也許可以走「買紙本書送 EPUB 檔案」這樣的模式吧?雖然可能會有盜版問題,但音樂界已經走過一輪。基本上就是只要有方便的串流服務存在,盜版就會被排擠。當然還要搭配強力的執法與協會力量來取締盜版傳播者。

Aggregation Theory

依 Ben Thompson 的聚合理論,這意味著 app 廠商具備了整個產業鏈裡最大的話語權,因為他們最靠近消費者。首先,它們是「發現內容」的管道,再來是「消費內容」的管道。以往這兩者是分別由書店與出版社負責,但現在都跑到 app 的手上。當然,不一定是同一個 app,而是複數的 app 組合。

我認為 EPUB 檔案格式會是出版社最後的防線,因為若沒有了 EPUB,那出版社大概只能任平台宰割吧。確保 EPUB 格式的存續是出版社們的存活關鍵。畢竟「版」是出版社的核心,如果出版社沒有對它的掌握,就是個可取代的存在而已。當然,品牌也是很重要的。

Read more

什麼是「版」

出版的原始意味是把印刷用的板子做出來。有了這個板之後,就可以大量印製內容了。所以,出版的核心意義應該是「將書籍進行大量複製」。當然,為了要大量複製,所以它必須變成「書」的形式。在那之前,它是原稿,可能是卷軸,或者任何形式。現在而言,可能是數位檔案,甚至是錄音。當然,也可能已經是書稿。無論如何,把這些東西做成「版」,然後把版拿來用(大量印製),把印出來的東西(書)賣出去等等,就是「出版」。那麼,「版」就是出版的核心,而「版」的意義就是「大量複製」。 在數位時代,不管是數位印刷還是電子書,「版」都不是實體的木板或鋼板,而是數位的檔案,比如說 PDF 或者 EPUB。這些檔案仍然需要專業人士製作,甚至連部落格這種早期 web 2.

By 許立衡

輸出什麼東西

我現在是開始在想,我到底想輸出什麼東西。起因是我在工作上建立了幾條知識工作的產線⋯⋯不對,是更前面,是我想要把我的任務管理框架(GTD)進行典範轉移,從「做事」轉移到「解決問題」再轉移到「生產東西」。本來 GTD 看的是一個個待辦事項嘛(也不止 GTD,整個 to-do 的概念就是這樣),但我對這些待辦事項一點感覺都沒有,甚至還會排斥。它們給我一種「叫我去做事」的感覺,不是很舒服。這是因為我發現我對「解決問題」好像比較有興趣,解決了一個問題之後好像比較有成就感,所以我會比較有動力去做。再者,issue 比 to-do 更沒有那種「叫人做事」的感覺,所以我比較不會排斥。 然而 issue tracker 仍然有問題:它裡面的東西都是負面的,我們能做的就只是去把負面的東西(issue)消除而已。雖然解決問題是蠻爽的,

By 許立衡

什麼是「Publishing/發行」?

我在剛做《同步戰紀:失竊的原型機》(我第一本自己出版的書)的時候,因為要做版權頁,所以碰到一個問題:「發行」跟「出版」到底差在哪裡?如果說是「發行人」的話,通常指的是出版社的負責人,這個比較沒有疑問。然而,有時候會看到出版跟發行列的是不同的單位,比如說如果一間出版集團底下有好幾個出版子品牌的話,那「發行」會掛出版集團,然後「出版」會掛子品牌。這似乎是慣例而非嚴格定義,而我還是不太清楚「發行」跟「總經銷」的差別,以及跟「出版」的差別。 去查英文定義之後就更混淆了,因為英文裡根本只有分 publishing 跟 distribution,沒有再把 publishing 分成「發行」跟「出版」。而且英文的 publishing 範疇比台灣所言的「出版」更廣,

By 許立衡

這是一場文化戰爭

出版業的萎縮,我會把它看成是一場印刷式媒體與社群媒體之間的文化戰爭。意思是,不同的媒體文化之間是會搶奪領土的。而這領土不只是在眼球時間(注意力經濟)上面,更是在對各媒體的消費能力上面。簡單來講,當越多人習慣消費社群媒體,就會越少人去消費印刷式媒體。 這個現象並不一定會在其他的媒體文化之間產生。以往不同的媒體會有不同的文化與受眾,彼此之間也不是沒有衝突(互相的鄙視鏈或改編的不可能性等等),但是商業上而言大多還是找得到互利模式的,因為領土(人們的注意力)還有剩,而且內容消費模式還是偏連續性的。然而當智慧型手機出現後,零碎性的內容消費模式突然變成可能,並在社群媒體的帶領之下變成主流,反過來碎裂人們連續性的注意力與精神,持續的佔領其它媒體的領土。 於是你會發現,現在好像大家都很難靜下心來專心讀一本書了。這並不是自然現象,而是由社群媒體資本主義所主動推行的戰爭行為(有的時候這甚至不是隱喻)。社群媒體企業是砸下大量資源在研究如何搶奪人類的注意力,如何持續性的剝削人們的時間與行動等等,因為這對他們來說是可以販售的資源(臉書就是以「曝光次數」與「點擊次數」為計價基礎)。為此,他們甚至動用了會造成消

By 許立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