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建立個人部落格

這太簡單了。我用手機花個五分鐘就可以建起一個還不錯的部落格網站,再花個五分鐘還可以加上自訂網域。

簡單來說,部落格 app(業界稱 CMS)採用 Ghost,安裝並運行的地方(業界稱 hosting)在 PikaPods,然後網域購買與管理(業界稱 domain registrar 與 DNS hosting)是 Cloudflare。

步驟更簡單,就是去 PikaPods 註冊帳號之後,選擇安裝 Ghost(一個月大概兩塊多美元),馬上就有一個好看的部落格網站了。只不過,網址會是 xxx.pikapod.com。我自己會把 Ghost 的會員與電子報功能都關掉,如果沒有要用的話。

選擇 PikaPods 是因為它最便宜。不過,如果要用 Ghost 內建電子報功能的話,PikaPods 的吸引力就會降低,因為它沒有內包 bulk email 服務,必須串接 Mailgun 服務。

想要自訂網域的話,就是去 Cloudflare 買。那裡通常最便宜,操作體驗也是最好的,重點是更新設定也最快。別的服務可能要一天才更新的,它可能馬上就更新。

買完網域之後,就到 PikaPods 去設定自訂網域就好了。PikaPods 有教學可以參考。

以上這些服務的總成本超乎想像的低。PikaPods大概 US$2/月,網域則是不到 US$1/月(年繳),所以總共就是大概台幣 100 元一個月。

用這 100 元/月,你買到的是一個專屬於自己的發表平台。你在這裡發表的文章會出現在搜尋引擎上,當然你也可以把文章連結轉貼到任何地方去。如果你想要的話,還可以去自訂部落格的佈景主題,用這個平台來做品牌。

擁有自己的部落格、直接在上面撰寫並發表文章的解放感,是社群媒體所無法比擬的,尤其當看到自己的文章出現在搜尋引擎的結果頁面的時候。你是真的「publish」了一些內容,是一個 writer。你接上的是龐大的全球資訊網本身,而不是寄居於其下的某個社群網路。同時,你是真的擁有自己的站點與位址,網站上的一切資料與著作權都屬於你。

你也不用擔心寫作的時候會被分心。有些社群用的草稿、發文 app 的月費甚至還超過台幣 100 元/月,只因為在社群媒體上寫作實在是太容易分心,甚至被影響情緒。你自己的網站就是只有你自己而已,不會有什麼 feed。同時,部落格平台的編輯器實在是好用太多了。除了格式變化更多(卻也更簡潔)之外,還有更完整的草稿/文章管理系統,不用怕寫一寫碰到瀏覽器當掉。

最重要的是,現在使用部落格的體驗已經進化很多了。我自己感覺社群媒體當初是搭上了行動裝置,才能取代掉以桌面瀏覽器排版為主的部落格媒體文化。但現在漸漸吹起了創作者經濟的風,社群媒體難以容納的長篇內容開始重回公眾視野,而部落格的前後台排版卻已經變成 mobile-first,也將服務對象轉為「創作者」,在後台設計上降低操作門檻與複雜度。

Read more

App 是最前端的媒體

2025-05-06 現在不管是書還是影視遊戲之類的都是這樣,都需要一個 app 去裝載它們。我說錯了,‌電腦,或者說一般性運算裝置,才是最前端的媒體。現在連汽車都變成電腦。這是由 iOS 所掀起的革命,某種程度來說是 iOS 與 multi-touch screen 共同將自己 inject 到內容消費鏈裡面。音樂本來是透過實體媒體與播放裝置來消費,就算 MP3 播放器也還是有一個實體裝置在播放,只是其儲存媒體「整合」到裡面而已。也就是說,人們接觸到的是針對媒體所設計的裝置。換句話說,「媒體即裝置」。 一般性運算裝置是針對那些「特化裝置」所進行的抽象。它將它們「一般化(generalize)」: 特化裝置 => 一般性運算裝置 + app 這其實是之前的電腦就有的東西,Microsoft Office 套裝就是這樣的 app。同時,web app

By 許立衡

什麼是「版」

出版的原始意味是把印刷用的板子做出來。有了這個板之後,就可以大量印製內容了。所以,出版的核心意義應該是「將書籍進行大量複製」。當然,為了要大量複製,所以它必須變成「書」的形式。在那之前,它是原稿,可能是卷軸,或者任何形式。現在而言,可能是數位檔案,甚至是錄音。當然,也可能已經是書稿。無論如何,把這些東西做成「版」,然後把版拿來用(大量印製),把印出來的東西(書)賣出去等等,就是「出版」。那麼,「版」就是出版的核心,而「版」的意義就是「大量複製」。 在數位時代,不管是數位印刷還是電子書,「版」都不是實體的木板或鋼板,而是數位的檔案,比如說 PDF 或者 EPUB。這些檔案仍然需要專業人士製作,甚至連部落格這種早期 web 2.

By 許立衡

輸出什麼東西

我現在是開始在想,我到底想輸出什麼東西。起因是我在工作上建立了幾條知識工作的產線⋯⋯不對,是更前面,是我想要把我的任務管理框架(GTD)進行典範轉移,從「做事」轉移到「解決問題」再轉移到「生產東西」。本來 GTD 看的是一個個待辦事項嘛(也不止 GTD,整個 to-do 的概念就是這樣),但我對這些待辦事項一點感覺都沒有,甚至還會排斥。它們給我一種「叫我去做事」的感覺,不是很舒服。這是因為我發現我對「解決問題」好像比較有興趣,解決了一個問題之後好像比較有成就感,所以我會比較有動力去做。再者,issue 比 to-do 更沒有那種「叫人做事」的感覺,所以我比較不會排斥。 然而 issue tracker 仍然有問題:它裡面的東西都是負面的,我們能做的就只是去把負面的東西(issue)消除而已。雖然解決問題是蠻爽的,

By 許立衡

什麼是「Publishing/發行」?

我在剛做《同步戰紀:失竊的原型機》(我第一本自己出版的書)的時候,因為要做版權頁,所以碰到一個問題:「發行」跟「出版」到底差在哪裡?如果說是「發行人」的話,通常指的是出版社的負責人,這個比較沒有疑問。然而,有時候會看到出版跟發行列的是不同的單位,比如說如果一間出版集團底下有好幾個出版子品牌的話,那「發行」會掛出版集團,然後「出版」會掛子品牌。這似乎是慣例而非嚴格定義,而我還是不太清楚「發行」跟「總經銷」的差別,以及跟「出版」的差別。 去查英文定義之後就更混淆了,因為英文裡根本只有分 publishing 跟 distribution,沒有再把 publishing 分成「發行」跟「出版」。而且英文的 publishing 範疇比台灣所言的「出版」更廣,

By 許立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