短內容

所謂的短內容,就是不需要特別花時間才能消費的內容。

原本,內容是需要時間去消費的。比如說書、影集、文章等等。也就是「有可能會看不完」的東西。相對之下,廣告就是馬上就可以消費完的東西。或者是新聞標題。

但是社群媒體的誕生,把這兩件事混為一談了。社群的內容與廣告的形式是極端接近的,並且它鼓勵「馬上就把內容消費完」——或者說它讓你沒辦法專心的看一篇文章,甚至你很難去「稍後閱讀」。它希望你永遠留在 feed 上面。因為只有在 feed 上面它才有力量,排版與 curation 都是它。

也就是說,這些社群媒體上的內容其實已經是廣告的形式。「內容即廣告,廣告即內容」將會像 Ben Thompson 所說的一樣,在不久的未來在臉書實現。這大概是跨媒體行銷的其中一種方向。

但這種消費形式會擠壓到一般內容的存在,因為廣告式內容(或內容式廣告?一樣的東西)會搶佔消費者的注意力。而對平台來說,廣告式內容是免費內容,或甚至有收入,而不像一般內容是他們要去買的。

我們就把它稱作「內容廣告」好了,因為它的商業模式與形式跟一般內容完全不一樣。它的本質上是廣告,只是偽裝成內容的樣子。當然,它跟傳統廣告也不一樣,是消費者會想要主動消費的廣告。

我們要想一個問題:廣告一定是有廣告主、有要廣告的內容嗎?一個廣告可不可以是一些無關緊要的瑣事?像 Threads 上面的爆文。只能說它們是「拉式廣告」吧。也就是說,原本的廣告是由廣告主去推送的,但社群媒體的內容卻是由消費者去拉取的。這是一個典範轉移。

Boosted post 就是這種內容廣告的實際展現。

我是想知道,這在別的平台有可能嗎?我總覺得它必須是一個 UGC 平台。它的概念應該是先有一個內容平台,然後消費者才會去上面瀏覽消費。如此一來,它才會變成一個本質上是拉式的地方。應該說大部分的廣告都是依附於拉式媒體上的,除了那些戶外廣告之外。當然我們也是可以把街道本身當成一個媒體。

這跟內容行銷的概念有點類似,但是範疇不一樣。內容行銷通常是在講廣告主的策略,而內容式廣告這樣的格式是社群媒體平台所推行的策略。

跟傳統廣告不一樣的是,社群媒體是想要把內容跟廣告合流的。一方面將內容廣告化,一方面將廣告內容化。這是在訓練廣告主跟消費者互相媒合。

那麼,其它平台呢?YouTube 已經是我比較能接受的(類)社群媒體了。搜尋引擎也是。Pinterest 也是。社團訊息 app 也是。再來還有電子報、媒體官網。個人部落格。然後還有電商平台。

也許我們可以用「bite-sized」這個詞來形容這種內容式廣告或廣告式內容。

某方面而言,這些都是內容行銷的展現。應該說內容式廣告是內容行銷的一種。啊算了隨便啦,短內容是內容行銷的一種,因為完整的文章也可以是內容行銷。

對於出版社而言,應該是要找到「友軍」,也就是相性好的媒體。可能是長內容,因為短內容媒體是會把人拉走的。那麼,接下來的問題就是「長內容媒體有哪些」,以及「要怎麼上架到這些媒體」與「what and how to publish to these media」。

我自己平常會消費什麼短內容?我覺得主要是文章跟 YouTube 影片吧。頂多是訊息 app。不然就是商品頁面。Email,然後一些官網。手機通知算嗎?LLM 可能也算。論壇也不錯。音樂?感覺可以畫成圖。

我覺得原則上就是:

與其花錢在廣告平台與廣告代理商上面,不如花錢在內容創作者上面,然後把內容上到不需上架費的內容平台。

(粗體為需要付費的環節)

傳統廣告:client -> agent -> platform (ads channel) -> consumer

內容式廣告:client -> creator -> platform (content channel) -> consumer

因為說實在的,傳統廣告並不是種大家會想要主動看的東西。有的時候甚至不是因為它們不有趣,而是因為它們「被當作廣告」。相反的,內容創作者就算是發業配文,也經常會被當成「有廣告成分的內容」而受到歡迎。這裡面當然有所謂的「作者性 authorship」在作用。

(後記:這篇本來是在講短內容,但後半段變成在講內容行銷。這兩者是不同的,特此為記。)

Read more

App 是最前端的媒體

2025-05-06 現在不管是書還是影視遊戲之類的都是這樣,都需要一個 app 去裝載它們。我說錯了,‌電腦,或者說一般性運算裝置,才是最前端的媒體。現在連汽車都變成電腦。這是由 iOS 所掀起的革命,某種程度來說是 iOS 與 multi-touch screen 共同將自己 inject 到內容消費鏈裡面。音樂本來是透過實體媒體與播放裝置來消費,就算 MP3 播放器也還是有一個實體裝置在播放,只是其儲存媒體「整合」到裡面而已。也就是說,人們接觸到的是針對媒體所設計的裝置。換句話說,「媒體即裝置」。 一般性運算裝置是針對那些「特化裝置」所進行的抽象。它將它們「一般化(generalize)」: 特化裝置 => 一般性運算裝置 + app 這其實是之前的電腦就有的東西,Microsoft Office 套裝就是這樣的 app。同時,web app

By 許立衡

什麼是「版」

出版的原始意味是把印刷用的板子做出來。有了這個板之後,就可以大量印製內容了。所以,出版的核心意義應該是「將書籍進行大量複製」。當然,為了要大量複製,所以它必須變成「書」的形式。在那之前,它是原稿,可能是卷軸,或者任何形式。現在而言,可能是數位檔案,甚至是錄音。當然,也可能已經是書稿。無論如何,把這些東西做成「版」,然後把版拿來用(大量印製),把印出來的東西(書)賣出去等等,就是「出版」。那麼,「版」就是出版的核心,而「版」的意義就是「大量複製」。 在數位時代,不管是數位印刷還是電子書,「版」都不是實體的木板或鋼板,而是數位的檔案,比如說 PDF 或者 EPUB。這些檔案仍然需要專業人士製作,甚至連部落格這種早期 web 2.

By 許立衡

輸出什麼東西

我現在是開始在想,我到底想輸出什麼東西。起因是我在工作上建立了幾條知識工作的產線⋯⋯不對,是更前面,是我想要把我的任務管理框架(GTD)進行典範轉移,從「做事」轉移到「解決問題」再轉移到「生產東西」。本來 GTD 看的是一個個待辦事項嘛(也不止 GTD,整個 to-do 的概念就是這樣),但我對這些待辦事項一點感覺都沒有,甚至還會排斥。它們給我一種「叫我去做事」的感覺,不是很舒服。這是因為我發現我對「解決問題」好像比較有興趣,解決了一個問題之後好像比較有成就感,所以我會比較有動力去做。再者,issue 比 to-do 更沒有那種「叫人做事」的感覺,所以我比較不會排斥。 然而 issue tracker 仍然有問題:它裡面的東西都是負面的,我們能做的就只是去把負面的東西(issue)消除而已。雖然解決問題是蠻爽的,

By 許立衡

什麼是「Publishing/發行」?

我在剛做《同步戰紀:失竊的原型機》(我第一本自己出版的書)的時候,因為要做版權頁,所以碰到一個問題:「發行」跟「出版」到底差在哪裡?如果說是「發行人」的話,通常指的是出版社的負責人,這個比較沒有疑問。然而,有時候會看到出版跟發行列的是不同的單位,比如說如果一間出版集團底下有好幾個出版子品牌的話,那「發行」會掛出版集團,然後「出版」會掛子品牌。這似乎是慣例而非嚴格定義,而我還是不太清楚「發行」跟「總經銷」的差別,以及跟「出版」的差別。 去查英文定義之後就更混淆了,因為英文裡根本只有分 publishing 跟 distribution,沒有再把 publishing 分成「發行」跟「出版」。而且英文的 publishing 範疇比台灣所言的「出版」更廣,

By 許立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