輸出什麼東西
我現在是開始在想,我到底想輸出什麼東西。起因是我在工作上建立了幾條知識工作的產線⋯⋯不對,是更前面,是我想要把我的任務管理框架(GTD)進行典範轉移,從「做事」轉移到「解決問題」再轉移到「生產東西」。本來 GTD 看的是一個個待辦事項嘛(也不止 GTD,整個 to-do 的概念就是這樣),但我對這些待辦事項一點感覺都沒有,甚至還會排斥。它們給我一種「叫我去做事」的感覺,不是很舒服。這是因為我發現我對「解決問題」好像比較有興趣,解決了一個問題之後好像比較有成就感,所以我會比較有動力去做。再者,issue 比 to-do 更沒有那種「叫人做事」的感覺,所以我比較不會排斥。
然而 issue tracker 仍然有問題:它裡面的東西都是負面的,我們能做的就只是去把負面的東西(issue)消除而已。雖然解決問題是蠻爽的,但給人感覺是「回到原點」而已,好像做久了很容易疲乏。
至少我在公司裡發現,公司不可能只去追蹤 issue,因為我們是出版社,是生產者、製造商,不是什麼 IT 解決方案或服務提供公司。我們必須要持續的生產,生產就是我們的公司目標。這也跟我創作者的身份是相符的:我不想當 IT 人員啊,為什麼我花的時間都是在解決問題上面,而不是實際的產出呢?也許這就是我喜歡上寫 journal 跟筆記的原因:我確實是在產出東西的,這些產出讓我心安。如果我很久沒有產出東西的話,我會覺得很焦慮,我會覺得我在浪費自己的生命。畢竟時間就是生命,或者說生命的幾分之一。
這種焦慮感是好的嗎?我是希望能夠有更正向的動機來讓我去進行生產。最近在讀《Feel-Good Productivity》,裡面就有蠻多方法論來讓自己把「快樂」與「做事」關聯起來。我不希望只有焦慮感在 push 我,我更希望有慾望在 pull 我去做生產。事實上,我確實是有這種慾望的,也就是發佈東西的時候。自己的東西被人看見的時候。
回頭來想,所謂的 pull-based system 就是要從後面(目的地)往回推嘛。所以我應該是先去把後面的部分暢通。那麼,什麼是「後面的部分」呢?就是我有慾望想要去填充的洞,是一個等我去發表的平台。是一個可以累積,且累積越多越讓人開心的成果。就像錢一樣,或者書,之類的。
重點是要發表吧。就是,沒有發表的話,那個成就感是會有差距的。當然,自己發表或者有別人幫忙發表也是差距很大的,但是有發表跟沒發表的差距更大。雖然很多東西其實有寫出來就已經很可以了(像是 journal 或筆記),但「有沒有寫出東西」跟「有沒有發表東西」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問題。發表東西就代表我真的有把做出來的產品,做為一個「訊息」,發送到某個「媒體」裡,去影響該媒體內的其他人。不管那是紙本書,還是 YouTube 影片。
以我做為一個作者而言,我應該是要去建立一個「章節」的發表通道吧。畢竟一本書實在太長了,我希望能大概一個禮拜就發表一次。傳統出版的編輯其實就是這樣一個通道:你知道他在期待你的稿件,所以你會想要寫東西出來去傳給他。總之就是有人想看的。